专业认证背景下高校教学督导的转向与构建

发布者:新闻中心发布时间:2020-06-30浏览次数:81

专业认证背景下高校教学督导的转向与构建

胡元林   淮阴师范学院

摘 要:专业认证是高等教育外部质量保障的重要方式,教学督导是高校办学质量内部监控的通用手段。高校要基于专业认证的理念、标准、方式和要求,构建督导体系,创新督导内容,改进督导方式,使教学督导和专业认证之间形成良性互动,从内外两个向度构建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

关键词:教学督导;专业认证;高等教育质量

质量是高校办学的核心,不断提高办学质量是高校工作的中心任务。专业是人才培养的基本单元,开展专业认证是当前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重要方式。同时,高校内部自觉行为是落实质量保障的关键,其中教学督导作为目前各校监控管理办学质量的重要手段,已经成为高校实现内部质量保障的必要构件。本文从质量保证整体出发,将内保障与外部质量保障有机统一,基于专业认证模式构建教学督导体系,以期对进一步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提升高校办学质量提供参考。

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双向建构

专业认证始于西方20世纪早期,是一种来自外部社团性的质量保障与提升方法,通常由特定机构具体执行,高校相关专业教育计划实施过程予以认定,为其所培养人才进入职业岗位工作提供质量保证。当前,专业认证已经成为国际广泛采纳和推行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制度,用以确保各级专业人才培养的水准和质量。

21世纪初,专业认证被引入我国,是我国构建“五位一体”本科教育评估与质量保障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保障办学质量方面发挥出巨大作用。我国专业认证主要是对专业的目标定位、办学措施、发展条件和人才培养效果等进行评估,以促进高校达到办学的质量自觉,保证校内各专业教育质量,满足社会对专业人才需求,实现政府对高校专业办学的宏观指导。因此,专业认证本质上属于高等教育外部质量保障体系的范畴,是对高校专业办学质量的一种合格评价,已成为我国制定本科教学标准的外部框架。

高校教学督导通常是指由教学督导组织及其成员运用相应方法和手段,对教学工作进行监督、检查、评估和指导,达到提升高校办学质量和效果的目的。通过教学督导,高校可以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规范教师教学行为和质量意识,提高学生学习参与和主体地位,营造良好的教风学风和质量文化,切实有效保证教学质量。可以说,教学督导在高校实施教学质量保障中的价值和地位不断凸显,是高校进行自我评估、自我更新和自我完善的重要内在机制,将长期发挥规范性监督和诊断性指导作用。

推动和实现外部质量保障与内部质量保障有效衔接是当前国际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基本趋势。一方面,在外部评估、社会问责等压力下,高校内部质量保障机制不可避免地要对外部质量保障活动做出回应;另一方面,高校内部质量保障机制的构建与运行也成为外部质量评估考察的重点项目,二者不再是完全孤立的两个独立个体,而是相互衔接共生的统一整体。事实上,专业认证与教学督导具有内在的通融性和一致性,教学督导的出发点是从高校内部对办学质量进行监控和改进,但要想更好地发挥教学督导的内部保障作用,就有必要吸收和借鉴外部专业认证的理理念和做法,实现内部质量保障与外部质量保障的有机统一、融合循环。

在当前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中,高校内部质量管理制度仍发挥基础作用,外部监控的目标在于保证内部质量管理的有效运行。专业认证重在宏观层面的专业办学条件、发展水平和目标定位,具有集中性、阶段性和综合性,而教学督导则侧重于把握教学系统的微观实际运行状态,具有经常性、持续性和针对性。专业认证代表了当前高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宏观趋势和发展前沿,通过教学督导将专业认证的外部质量保障要求不断传递和吸纳到内部质量监督的框架与运行中,不仅可以有效促进教学督导的改革创新与水平提升,还可以从内外两个向度共同构建教学质量保障共同体。

专业认证与教学督导的现实关系

要实现外部质量保障与内部质量保障有效衔接,基本前提是要准确把握外部专业认证与高校内部教学督导之间的现实关系。从高校的实践层面来看,专业认证与教学督导之间还存在一定程度脱节,需要促进督导观念与认证理念接轨,强化督导结果与认证目标关联,实现督导机制与认证要求衔接,保证督导内容与认证标准相匹配,促使督导方式与认证方法相吻合。

其一,促进督导观念与认证理念接轨。专业认证在发展过程中逐渐确立了以学生为中心、产出导向和持续改进三大核心理念,并将其贯穿于专业认证全过程,体现于专业认证各环节,有效保证了自身建设的科学性和系统性,提升了专业认证的信度与效度。相较而言,教学督导则尚未形成明确、统一的指导理念。目前,高校的教学督导在观念层面更多是以教师为中心,注重教师投入,聚焦“教”的结果,关注的是教学运行和师生行为的当下状态,而对产出导向所注重的学生潜质潜能和能力发展状况缺少关切。因此,高校需要在理念层面上促进督导观念与认证理念接轨。

其二,强化督导结果与认证目标关联。作为一种重要的外部教学质量保障手段,专业认证的目标是考察专业产出即学生是否达到标准要求,专业是否已经动起来并建立了产出导向的培养体系,以及是否建立了内部质量保障体系。而教学督导的结果更加注重对学生在某一点上的学习行为或者整体学风状况检查评判,以及对整体教学状况或某一点上教学状态的考察,始终聚焦具体的教育质量监控,缺少对自身框架体系建设的宏观视野。因此,高校需要将督导结果与认证目标相关联。

其三,实现督导机制与认证要求衔接。专业认证在管理、运行和建设上有其独特理路和明确要求,这在“以外促内”的质保框架中,必然驱使“内”中的教学督导与之相适应、相衔接。与之相较,教学督导更倾向于质量管理,更加重视管理主体的意图,但教学督导系统的建设与运行状况却直接影响着认证结果。因此,应促使教学督导积极响应专业认证的要求,实现两者有效衔接。

其四,保证督导内容与认证标准相匹配。专业认证标准是为保证专业的培养质量,依据产出导向制定的专业人才培养最低准绳,包括教学督导在内的人才培养各环节都应与之自动匹配和校准。就现实运行而言,教学督导内容与专业认证标准的匹配意识与匹配度都有待提升。高校需要促进督导内容与认证标准相匹配,形成更开阔的眼界、的架构和更契合的标准。

其五,促使督导方式与认证方法相吻合。专业认证的基本方法是“专业举证,专家查证”,在宏观上,专业通过“评”来证明自身“如何说的、如何做的”,专家通过“核”来判断专业“改进如何、效果如何”;在微观上,“评”与“核”的过程离不开现代认证技术的支撑,但传统教学督导仍然主要凭借听、看、查等方式。因此,要实现外部质量保障与内部质量保障有效衔接,需要升级与创新教学督导的方式,使督导方式与认证方法相吻合。

基于专业认证的教学督导构建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高校要实现外部质量保障与内部质量保障有效衔接,重点是基于专业认证对教学督导进行构建。具体而言,可以从理念优化、队伍建设、调整内容、改进机制、塑造文化等方面入手。

第一,落实认证理念,优化督导体系。宏观上,教学督导应充分汲取和内化专业认证的理念,融合凝练自身的核心思想与理念,为自身科学发展夯实理论支撑,筑牢根本遵循,凝聚行动共识。微观上,教学督导应着力厘清内部要素关系,实现教学督导体系的平衡、协调、有效运行。教学督导为了适应专业认证新理念,需要对自身功能进行再定位,充分发挥“督”和“导”的效能。应逐步加强教学督导基于“学生中心”的协同指导功能、基于“产出导向”的全程监督功能、基于“持续改进的”反馈修正。切实构建以督教为指导、督管为保障、督学为目的的工作框架,不断健全“四大”系统(教学督导管理系统、教学督导监控系统、教学督导评价系统、教学督导反馈改进系统)、落实“三面”管理(教学方面、管理方面、学生方面)、协同“三层”机构(学校层面、院系层面、教研室层面),努力推动集中性督导转向区分性督导、结果性督导转向过程性督导、任务式督导转向诊断性督导、工具性督导转向发展性督导,实现教学督导体系的闭环运行与优化升级。

第二,适应认证发展,建设督导队伍。作为教学督导系统运行主体,教学督导队伍既是人才培养的质检员、教风学风的监督员、教学改革的引导员,更是教学质量决策的参谋者、教学质量标准制定的参与者、教学质量内部监控的执行者,直接影响着专业认证的实施与效果,因此,教学督导队伍建设必须适应专业认证发展的新理念、新方方向、新要求。一是以专业认证多样化发展推动督导队伍多元化建设。着力优化督导队伍结构,注重处理好专职督导和兼职督导、校内督导和校外督导、在职督导与退休督导、专业督导和行业督导、教师督导和学生督导、校级督导和院级督导等关系。二是以专业认证的创新性发展推动学习型教学督导队伍建设。积极适应和跟进专业认证的新理念、新要求。建立督导队伍定期交流培训、学习研讨制度,通过“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方式提升督导队伍的学习效果 保证专业认证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第三,对接认证标准,调整督导内容。一是涵盖全标准,教学督导内容要紧紧围绕“学生中心”,着眼专业定位与社会需求的适应度、培养目标与毕业要求的达成度、教师与教学资源的保障度、质量保障体系运行的有效度、学生与用人单位的满意度等“五度主线”,聚焦培养目标、毕业要求、课程教学、师资队伍、支持条件、学生发展和持续改进等“核心标准”,充分、合理、有序地转化与落实到督导内容上。确保落实“三个专项”,即为教学工作提供决策咨询和智力支持的“专项调研”,对学生学习满意度、培养目标达成、毕业要求达成、课程体系达成的“专项评价”,以及围绕工作改进跟踪和重点工作进度的“专项督查”。二是覆盖全环节,超越秩序、课堂、考核等传统教学督导方式,转向人才培养全环节,切实将计划、准备、运行、管理、考核、评价、反馈、改进等全部纳入督导视域,化为督导内容,实现教学督导内容从片段式向全面式的转变。三是把握好原则,坚持全面对接、合理优化、持续改进,切实处理好督导内容在优化过程中的全面性与重点性、开放性与针对性、规范性与灵活性、有效性与支撑性的关系,促进“点面结合”,保障“底线达标”。

第四,达成认证要求,改进督导机制。一是要着力改进教学督导的管理机制,达成行政管理与第三方评价的统一,在保证实现办学主体的办学目标和质量管理意图的同时,进一步强化其校内第三方的职能定位,突显质量评价的客观性、可信性与内生权威性。二是要着力改进教学督导的建设机制,达成科学性与系统性的统一。既要使教学督导框架体系、系统要素的设计符合教学规律和质量管理规律,更要注重体系内部要素的关联性和协调性,保证教学督导体系建设的逻辑性与整体性,避免内部冲突与消耗。三是要着力改进教学督导的运行机制,达成规范化和效能化的统一。既要按照认证的程序化要求规范教学督导环节运转,更要按照认证的标准要求不断开发健全督导评价标准,切实提升教学督导的精准性与效能性。四是着力改进教学督导的操作机制,实现督导手段传统与现代的统一。充分吸收专业认证所推行的深度访谈、问卷调查和预设核判等新方法、新技术,积极提升教学督导信息化水平,达成定性与定量的统一,实现人才培养的“全方位把握”和“全过程把关”。

第五,以认证为契机,打造督导文化。高校应以迎接专业认证为契机有意识地培植教学督导文化,将专业认证三大核心理念塑造为高校的发展理念和质量文化,使全体师生通过理念和文化的认同积极参与质量提升活动,真正打造基于“学生中心”的核心文化、基于“产出导向”的评价文化、基于“持续改进”的发展文化和基于“事实和数据”的证据文化。高校教学督导只有配合专业认证建立基于证据的督导文化,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中心,把学生学习成果作为教学督导的出发点和归宿,使全校上下树立持续改进的质量意识,才能切实构建起内部教学督导体系。

参考文献

[1] 夏天阳.各国高等教育评估[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7.

[2] 董秀华.专业认证: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重要方法[J].复旦教育论坛,2008(6).

[3] 郭学东.建立科学的高校内部教学督导体系[N].中国教育报,2007-8-10(3).

[4] 张勤.高校教学督导联盟组织的实践与发展趋向[J].教育研究,2014(1).

[5] 胡建华.高等教育质量内部管理与外部监控的关系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2008(5).

[6] 严新平.自评、认证和督导相结合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6(3).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