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适度情况下,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和清洁剂,没有任何激素和色素。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亘古不变的梦想:自由自在享受阳光的抚慰和清洁,感受阳光温度和吸收阳光能量。如果我们一个星期见不到阳光,我们就会莫名地感到闷得发慌。潮湿的心,因为没有光亮而感到沮丧和迷惘。
在青葱的大学校园,大部分大学生争做阳光青年,却也有些讨厌阳光。这些孩子并不是真的厌恶阳光,而是害怕自己在阳光下变得更加清晰和更加明显,以及阳光照射后自己的“黑色”影子,那些所谓的缺点和不足。
我们都知道,越是光亮地方,影子也就越明显,甚至可以清楚地看到,这是谁的影子。很多人虽然喜欢阳光的味道,却也拒绝被看清楚,特别是当所有人看到自己在阳光下所产生的影子时,那种恐慌和不自然。最后,有一部分人选择沉默,认为自己沉默不语,就避免了说话时偶尔发生的小错误,避免了自我表现时可能的小意外。为了避免这些偶然和可能,他们选择干脆入住黑暗,看着阳光的人在阳光下成长,但也时时刻刻忍受着憧憬阳光与身居黑暗之间的距离导致的心理对话和心理暗示:“我拒绝所有新鲜的东西,正如我身居黑暗,不需要阳光一样。”
晓晨是来自农村家庭的孩子,初中、高中有抑郁症,并因此跳湖、割腕自杀(未遂)。来到大学,他希望看到那么一束光,得到一片阳光,让自己感觉温暖和爽朗。可是,大学校园里各类活动、各种竞职让他觉得“不可接受”,毕竟那是需要公开站在讲台,在大大的教室,面对大片大片的陌生人……她觉得面前一片空茫,有点类似于自己“赤裸裸”的站在大家面前,那他的过去也他的缺点也会放大了很多……纠结许久后,为了不被“暴露”,最好的方式就是进入“黑屋子”,保全保护自己。
他认为,既然会被发现自己的影子,那么就选择不要在公共场合阳光地带暴露自己。最后,每一次活动,每一次竞赛,他都选择在黑压压的观众人群,羡慕台上表演者和奋斗者,回到寝室后讨厌并憎恨自己的怯懦和不勇敢。大一到大二期间的每一天,他都是在自我世界里看着外部的世界。孤独寂寞的小世界与精彩纷呈的大世界的心理对比导致的差距,特别是看到同一起跑线的同学明显的成长变化与自己更加忧郁的生活状态,他愈发感到自我存在感的缺失和自我爆发的冲动。他告诉自己,我多么希望是个阳光的人,在阳光下舞动青春。让青春在阳光下灿烂绚丽。我也有梦想,我也想获得别人的掌声……
直到大三时,班导开了一次《阳光下的影子》主题班会。老师说,其实,阳光下的人,或是做阳光青年的人,每次走在阳光地带都会随之产生影子。就像一个人想成为成功的人,失败的可能也随之产生。也许你觉得不尝试就不会有失败,但你不尝试,成功的概率为零。但尝试以后,成功的概率始终都是百分之五十。你是选择百分之五十,还是选择0?!晓晨告诉自己,恩,既然有百分之五十的可能,我干嘛孤独无助地守着百分之零的绝望呢。那次班会上,他走上讲台,和班级所有的人倾述了自己的顾忌和想法,得到班级师生的热烈掌声,并收到很多建议。那天,他回到寝室,写下了这么一句话:“与其在黑暗里等待阳光,不如在阳光里告别黑暗。阳光的人才会让更多的人看到,也会被给予更多的关注。”接下来的日子,他成为了班级干部、获得了奖学金,甚至毕业时被评为优秀毕业生。原因就是阳光下,他更加自信和勇敢,认识了更多阳光的人,接收了更加阳光的信念。
有人说,老师,我不需要影子,我只需要阳光的一面。不然,我就干脆回到黑暗,这样最起码很安全。也有人说,老师,我觉得在黑屋子里很安全,最起码不会被人发现自己的不足和不完美……
这个时候,我总想说,其实,你进入黑屋子保护自己的时候,也就拒绝了所有进入生活的阳光雨露。看似不去尝试不被看见,是一种自我保护,其实,那是一种自我成长的拒绝。因为“装在套子里的人”,既看不清外面的世界,更享受不到真正的阳光。而即便有可能,阳光雨露,成功的机会也会被你的套子遮挡。这样,我们也就是永远看不见光明,甚至忘记阳光的味道。
你我不是晓晨,但是,我们可以尝试阳光的心态,说出想说的话,书写想写的文字,歌唱属于青春的歌。因为,黑暗里,别人根本看不到你,撞伤你误解你错过你忽略你,都只因为你没有告诉别人你的想法你的能力;另外一方面,你在黑暗里看不清自己和脚下的路,最终受伤、摔倒的可能性会更大,吃得苦也会更多。
奋斗的青春最美丽。朋友,与其在黑暗里自我毁灭,不如在阳光下全力以赴。毕竟,结果和心境会不一样,走向阳光的地方,必有阳光的人作伴,并拥有阳光的人生收获和青春味道。